艺术帝宋徽宗要进行的美术考试好有内涵
中国美术的辉煌,要说到一千年前的宋朝。那个时候的中国创造了地球上最巅峰的文化。当时的大官小官,都能提笔写一手好书法,你无法想像那是一群写起歌词来,都强于今天林夕、方文山十倍、一百倍的人,来统治领导的中国。宋朝开创了一个文化、审美很高品位的时代。
先来了解其中一位——宋徽宗。在当时国家有个部门叫画院,专门供养一批画家为皇家宫廷作画,这些作画的人是通过考试来选拔录取的,就跟今天的考公务员差不多。
说到考试自然会有很多应付考试的问题。像我们今天美术考试一样,考石膏,考人头像,要报个补习班苦练这几个东西一段时间,才能应付考试。画院考试一般就考画个亭台楼阁啊、孔雀啊,画得像的就录取了。宋徽宗当皇帝后,改革了这种方式。
说考试那一天,很多考生等着考官抱孔雀来,准备把自己在补习班练习的孔雀画完。等了半天,考官发下来一张纸,上面写的考题是:“野渡无人舟自横”,说,今儿就画这个!
那些背了几年画孔雀的同学瞬间石化!“野渡无人舟自横”,大概讲的就是在郊外的河边渡口,只有一条小船停在那里,一个人都没有,很安静的感觉。很多人画了一条河,河边上再画了条船就交卷了。其中有有位考生很得宋徽宗的表扬,他在船边上画了一只休憩的鸟,因为鸟怕人,一只鸟停在船上,说明已经很长时间都没有人了。考题里那种安静的情形,一下就被描述得很生动,也很有意境。
再比如有一年题目是“山中藏古寺”,很多人画大山树林里露出一座寺庙的屋檐。第一名的卷子是并没有画寺庙,而是画了在树林中,走来一个要去挑水的小和尚。有和尚,这个深山必然有古寺嘛!
宋徽宗的这种方式叫“诗题取士”,用一句诗来作考试的题目。这种改革,让画家们深刻领悟到了“没文化真可怕“这个道理,让他们不再是去死描死背地去画,而要去读诗,读书,从中去揣摩诗意的想像空间,从更高的层次去理解绘画。
现在我们来讲宋朝的画。宋朝作画的人有一个追求叫“格物”,这个是宋朝人作画的一种精神。比如画鸟,就要去研究鸟身上的羽毛哪些粗,哪些细,哪些硬,哪些软,如何用毛笔去表现出来, 去研究画画对象的道理,这就叫“格物”。宋徽宗就曾经要求画院那些画家,让他们连孔雀要飞起来的时候,先抬左脚还是右脚,这个都要搞清楚。这种格物精神的盛行,以致出现了很多写实的画。
宋徽宗 《山禽腊梅图》
宋徽宗的《山禽腊梅图》是迄今最早一张他自己作的诗,自己创作的书法,写在自己画上的作品。这种方式直接影响了后来对到传统绘画的理解。一说到中国画,就必须是“诗、书、画”的元素。这种在画上去写书法,写诗歌,从中去表现画面形式之外的人文情感,去提升画的精神追求,是世界上其他美术形式都没有的。山禽腊梅图中画的是两只白头翁,蹲在一直刚开的腊梅花上。旁边用宋徽宗原创的“瘦金体”书法题的诗:“山禽矜逸态,梅粉弄轻柔。已有丹青约,千秋指白头”。
宋徽宗 《山禽腊梅图》 题诗
头两句写画里的内容,两只白头翁的姿态,腊梅花初初开放,淡淡的颜色比较轻柔。后两句头写画外的感情,也是宋徽宗的一个心里诉求。说自己前世今生就跟作画是有约定的,就像画里的白头翁一样,到头发白了都不会改变,即使是一千年一万年,我也是这种形象。可见这位皇帝对美术的那种虔诚。
我们来看一张他的另外一张《桃鸠图》。
宋徽宗 《桃鸠图》 局部
这幅画,很工整,很秀气,细节刻画很精緻,颜色很淡雅。果子熟后那种微微泛红的感觉,叶子被虫吃后的刻画,还有小鸟的神态,好像马上就要一蹬腿儿,扑翅膀飞起来的样子,活灵活现的。
简单说完花鸟,再来看下宋朝山水画:
山水画也是在宋朝走向成熟开始发扬光大的
先来看一张巨然的《秋山问道图》。巨然是北宋初的画家,他的画对后世影响很大。
以前古代人,画山水岩石,都喜欢用比较干的毛笔,去刻画石头的纹理,这种纹理像皮肤乾燥时裂纹的“皴”一样,这个画法在山水画中又叫“皴法”。
宋 巨然 《秋山问道图》
《秋山问道图》里山的画法叫“披麻皴”,像一条一条的麻线披在石头上。用比较干的毛笔一条一条的去拖、去勾出来的纹理,表现出圆圆的石头质感。被后人誉为“宋画第一”的大画家——范宽,他的《溪山行旅图》。后人总结看宋画的方法要“远望其势,近观其质”,站远处去看画总体的气势,近处看画中细节石头、杂树的质感。
宋代还兴盛一种画,叫文人画
一帮文人,诗、词、歌、赋、书法都相当厉害的风雅人物,画画成了他们一种业余的兴趣。他们不会像“范宽”、“李唐”这类职业画家一样画出很高的技巧,他们有自己的优势,书读得多,有很高的文化品味,画只是自己精神意境的寄托,文人画就更注重画面之外的内涵。大文豪苏东坡和一位叫文与可的是北宋文人画的代表。
宋 苏东坡 《潇湘竹石图》
文人喜欢画竹子、兰花、梅花等有象征意义的东西。竹子的节,象征气节。兰花,长在深谷里,不会因为没人看到,而不去吐露自己的轻香。梅花在大雪天的恶劣条件,也能顶着严寒独自开花,有种傲骨。
文人们让它们代表了自己的品格。后来清代的画家石涛在自己画的一张竹子上题了首诗,其中有句是:“未出土时先有节,到凌云处总无心”。意思说:竹笋在地底的时候就是一节节的了,比喻自己是天生有“气节”的人。等到竹笋破土长成很高很高的大竹子,跟云一样高时(比喻),却不是急功近利的,使用心机夺来的位置,因为竹子空心,象征文人“无心去争”的态度。
竹、兰、梅,这些文人精神的题材,和品格追求的题诗,也是其他国家美术形式所没有的。这就是宋人绘画“格物”的态度,去研究描绘出来的精致的花鸟画,专心琢磨大自然山石的北宋山水,留白意境的南宋小品,还有追求精神的文人画。
(责任编辑:admin)